CFP供圖
  廣州觀察
  經營十載,廣州資深二手書店文津閣難逃漲租命運,宣告於本月底結業。二手書店作為有歷史感的城市“活遺產”,販賣的到底是商品還是情懷?政府該不該出手扶持?
  市場講究適者生存
  文津閣即將“執笠”,作為讀書人聞之固然惋嘆,不過市場不相信眼淚,二手書店的消亡實屬必然,不必過於在意。書籍雖然是精神產品,說到底也是一種商品,圖書市場也是市場,普通商品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相互聯繫、相互制約的市場經濟規律一樣適用於圖書供應。就需求而言,憑良心說一句:你有多久沒去逛書店?你還經常到書店買書嗎?實體書店都快成網絡書店的“試衣間”了,遑論本來就為小眾而生存的二手書店?
  租金上漲,收不抵支,二手書店虧本不可避免,出於興趣而堅守,虧本也不關張,精神值得敬佩,但要求財政補貼維繫生存,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。公共財政救市絕對是個公平與效率俱失的餿主意,補誰不補誰、補多與補少、補貼到何時……弄不好就是一筆糊塗賬。
  市場也不是冷酷無情的,應勢而為才能適者生存,找對路子一樣可以活得很滋潤。實體二手書店生存難,為啥不向網店轉型?像文津閣,有一定的知名度,經營得好完全有可能起死回生,迎來二手書店的“第二春”。(連海平)
  情懷需政策“扶持”
  二手書店應該自負盈虧自生自滅未免有點太殘忍。錶面上,二手書店賣的是舊書,但大部分的二手書店店主還著迷於發掘一些復古的好東西,店主通常很在乎把舊書賣給真正喜歡古書的人,賣給喜歡收藏珍貴特殊版本的人。某種層面上,二手書店賣的也是情懷和文化。
  其實,包括二手書店在內的一些二手文化,在國外不但非常流行而且更代表著一種有趣的生活方式。可通過一些定期定點的二手市場實現良性循環、情懷交流,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。在國外,二手市場不僅可以淘到便宜貨,還有很多人拿二手物品做慈善,在美國給二手機構捐贈實物甚至還可以抵充稅款。
  當然,國內公眾對於二手物品的理解、習慣都還沒有成熟,不少人認為二手的就是髒的爛的。要把二手文化普及,還需要形成市場,讓公眾瞭解二手跳蚤市場的有趣之處,從中體驗“淘物”的樂趣,通過活躍的氛圍來溫存與提升城市的情懷。(雅婉)
  用心才能贏得生存空間
  二手書店也可以打造得既有情懷又能盈利。以坐落在臺灣大學附近的茉莉書店為例,除了二手書、珍藏孤本以外,獨具巧思的老闆精心設計書店的裝潢、擺設,書店的每一個角落都盡顯藝術匠心,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文藝氛圍和氣息。同時,書店也有自己的網頁鏈接,讀者可以通過網絡搜索關註和瞭解書店文化、書籍以及文藝活動資訊等等。另外,一些具一定規模的二手書店會定期邀請作家、影評人或藝術家進行小型講座。這些自負盈虧的二手書店遍佈在大街小巷,為臺北增添了文化氣息。在閑暇時間逛逛二手書店已然成為很多人的生活習慣,這也是文化情懷的體現。(劉曉彤)  (原標題:文津閣,路在何方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fbevuyn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